樟树市政协副主席、三级调研员 张继发
根据近期《浙江日报》等有关材料报道“浦江经验”:浙江浦江县,2002年全县受理信访10307件次,是全省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难度最大、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问题突出的信访重点管理县。而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亲自把第一次下访接访选在了信访大县浦江,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身垂范,继浦江之后,又先后下访临安、德清和衢江。2005年,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浙江省委就切实加强省委常委自身建设,就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其中一项就是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要求省委常委每年到基层下访或约访不少于一次。省级领导坚持带头下访接访,推动了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开门接访、乡镇领导随时接访、村(居委)干部上门走访,形成了五级大接访良性机制。并且,做到“一项制度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形成“浦江经验”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绩,示范带动真下真访民情。2022年浦江县信访总量629件次,比2002年下降93.9%,实现了从全国“信访大县”到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的转变。
实心实意办事,改善干群关系,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浦江经验”体现的是群众观点,反映的是干群关系,呼唤的是担当精神。我作为一名政协机关党员干部和政协委员,对照“浦江经验”学习后有几点感悟:
一、找差距与不足
1.主动联系群众的意识不强,真下真访自觉不够。有的干部由于自身主观方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认识不到位,以及本职工作的“繁杂事务”缠身导致“抽不出身”联系群众;有的干部对群众缺乏真情,密切联系群众热情不高,误认为“天天在群众中”;有的干部尽管履职了,也是敷衍了事,“打卡留痕”,搞形式主义,即使深入村庄、地头,也没有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群众墙”,不接地气,老百姓一看就有点“作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少数在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党员干部具体画了五个像:“①有的干部疏远群众、脱离群众,‘跑上面多、跑基层少、与群众远’。②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下乡调研‘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不了解民情民意。③有的不愿和群众打交道,怕同群众接触惹事上身、怕跟群众交流脱不开身、怕为群众办事麻烦缠身。④有的不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搭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⑤有的霸气十足、颐指气使,对待群众态度恶劣、言语嚣张等等。”
2.联系群众方式方法单一,没有创新做好群众工作。部分同志仍沿用老经验、老办法,乐于开展“集体活动”,热衷于“统一部署”,甚至开一个协商座谈会,也是“干部多、群众少”,满足于灌输式提要求和传达政策提纲,缺少鲜活的群众语言,造成群众思想放不开,不愿讲真情实话。有的同志对现在的网络、信息平台生疏,没有很好地畅通群众意愿诉求表达渠道,不利于群众的建议、意见、诉求更快转化成党委政府民主决策、推动民主集中、矛盾化解。
3.联系群众执行制度不规范,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畅通渠道。有的制度本身就不规范,缺乏持续性,偶尔有“新官不理旧账”,联系群众存在随意性、抽象性、打折扣,有空了、想起来了、有的事拖延不过去了去联系、急着被动去联系协商,也有的重协商过程,没有协商回访,没有抓协商成果转化,没有运用“举一反三”。甚至个别同志对待群众信访问题、对待个别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或正在发生的现实中棘手问题,回避、躲着、拖着等,缺乏新时代“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的畅通渠道。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稳妥推进,加上后疫情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现在,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二、做好新时代“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和政协委员必须培育“四种精神”
1.做到源头消除,要培养“见微知著”精神。“浦江经验”强调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注重从源头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这就与以往传统的做群众工作截然不同,不是“坐着等群众上门交矛盾问题”,而是干部主动下到村头田间,到群众中去“礼贤下民”听取问题,顺舒民心,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比如查找和询问“以往推动的民生实事或落实惠民政策有‘偏’、有‘漏’地方,是否做了类似‘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的蠢事?”“是否做了超越发展阶段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尤其是“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应像这样主动听取问题以避免小矛盾演变成大隐患、大问题。
2.积极主动作为,要培育“自我革命”精神。“浦江经验”真下真访是领导干部直接往“矛盾窝”钻,而我们现在党员干部心中先要树立自我革命精神,先拿下自己“官架子”“遮羞布”去寻找问题,直面问题、直面群众,要敢当“小学生”、要敢听意见特别是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有信心改进工作意识;这样才能够听到群众向自己讲实话,使自己化解问题、改正错误,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若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即使获得了群众的正确意见也只能是口头上“照单全收”,然后“搁置到办公室抽屉”。
3.心中装着群众,要培育担当负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河南内乡县衙门一楹联:“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即“县官也是百姓,更何况我们普通党员干部呢,更应视自己为老百姓”通俗说,自己“办”自己上访的问题、诉求矛盾,怎能不显十倍担当精神和百分努力呢?宋代苏东坡早就有了“去民之患,如除自己腹心之疾”这种担当,更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呢?所以我们更要当好群众的“代理人”,及时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反映上去或直接解决,把群众满意作为目标追求。
4.做好群众工作,要培育“双创”精神。党员干部应具备“显”的奉献精神和“潜”的忍耐精神。首先要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讲政治、讲党性。这决不能拿来喊空头口号,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只有做好做实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才能充分体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体现党员干部最大幸福感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体现党员干部的全部奉献结晶。其次,党员干部要练就好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耐心,特别是对个别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骨头案”“钉子案”的群众上访、诉求问题,要练就含涵、忍耐精神,先听、先安慰,再做梳理、化解等工作,并可引导走好依法依规反映;有的现实条件解决不了,只能用劝导、舒缓的方式对待,不能激化问题、矛盾,也不能让群众认为你躲、拖、搁置不管。党员干部在做新时代群众工作时,在学习“浦江经验”的同时,要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必须做到预早、预知群众所想所愿,这就要求用好互联网信息平台,要学网、懂网、用网,经常在网上看看,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全面构建“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初始,息访在县(市、区)域”的信访新生态,助推形成良好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和文明风尚。